【社區營造典範】您聽過會呼吸的道路?

2016.10.12 | 16:34 PM    作者 │ 鄭維棕    報導地點 │ 新北市    瀏覽次數 │ 3,141 檢舉文章



  / 鄭維棕  照片 / 汐止中正社區發展協會 

臺灣社區水泥化非常嚴重,許多社區在改造時,都會使用大量的水泥,使得整個社區的道路在下雨的時候,因為大量的水泥化原因,導致水土保持不佳,有些社區更因為大雨來臨時,導致嚴重的土石毀壞災害。 

汐止的中正社區發展協會,在前任禮門里長並擔任過總幹事的傅玲玉領導下,在基隆河沿岸的步道上,施作了一段所謂的「海棉道路」,利用塑膠質材不腐壞的原理做成導水透氣孔架構,讓路面的排水可以順利排放吸附,成為一條著名的「會呼吸的道路」。 

中正社區的禮門里過去曾獲得新北市低碳社區評比榮獲第一名,並獲得建設基金300萬元。新北市政府原規畫施作風力發電設施,但經過與社區的討論,由有關單位在中正社區內做風速監測,發覺平均僅二級風。加以汐止下雨機率較多、裝設太陽能板成效有限,因此,市府同意社區需求更改,並在社區內施作一條能創造地下濕地的「海綿道路」。

 

所謂「海綿道路」,與一般的柏油道路最大的差別,是柏油路將整個道路表面封平,雨水無法滲入地層,「海綿道路」則是將原有柏油刨除,基礎挖深後鋪上20公分礫石層,利用塑膠質材不腐壞的原理做成導水透氣孔架構,當鋪面灌漿後,再透過密集的透氣孔與鋪面下方不同直徑的塑膠管,煙囪效應下即形成會呼吸的鋪面道路。更由於礫石層有30%的間隙,造成微生物的成長空間,等於讓一條道路的活化,下雨時將所有雨水導入地表下,所有水份全被地層像海綿般的吸收。 


傅玲玉表示,中正社區的施作「海棉道路」,是因為社區的實際需求,施作地點選在自然生態區邊,為防枯水期生態溝與生態池無水可用,因此,需要透過雨水的回收再利用,並在地下左、右兩旁增設兩條1公尺深的H型連結水箱涵,礫石層中再埋設80條透水過濾軟管,變成一個蓄水50-60公噸的地下水撲滿。一旦天氣變成當枯水期時,這些儲存的地下水,就可以提供生態攻法營造完成的自然生態區使用。 

目前這條會呼吸的道路,已經成為全國社區營造的示範點,以社區營造來說,更是一個非常經點的範例。






文章贊助累積金額:NT$0

回應

我要贊助

好文章需要您的支持
新聞編號
369
新聞標題
【社區營造典範】您聽過會呼吸的道路?
記 者

贊助者資料填寫

姓 名
手 機
E-mail
贊助金額
取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