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傳統廟口遇見現代媒體

2018.03.06 | 19:19 PM    作者 │ 林淑卿    報導地點 │ 臺南市    瀏覽次數 │ 3,940 檢舉文章

深秋,夜幕悄悄滑落,涼風徐徐,吹亮普濟殿的暈黃燈火。
拜亭的大香爐,幾柱清香,嬝嬝餘煙,祈求神明的庇佑,是信眾與神明之間互送信息的媒介。雕琢彩塑,眼觸之地,都有三五○年古廟走過的歲月痕跡。鮮豔彩繪,遍布寺廟角落,在燈光的投射下,五彩繽紛,耀眼奪目。土道公民寫作社精心社策劃的「守護台灣的那一枝筆」,第三場廟口文化沙龍,華麗登場。
此次講座,邀請到串樓口社群平台社長,兼任新頭殼newtalk網站顧問的莊豐嘉老師,來跟台南舊城的朋友談「自媒體時代來臨」。
  在傳統廟口暢談新媒體,有種時空交錯的重疊。
我生長在澎湖,小時候,住家與廟口近在咫尺,見識到廟口的多元文化。舉凡地方上大小事的討論決定,學齡前的教育,歌仔戲演出及雜耍賣膏藥,全在廟口登場。耆老坐在廟口石階,談古論今;婦女閒話家常;年輕一輩,為理想高談闊論;廟口儼然成了一座公民公共論壇、傳媒之地。
爾後收音機、電視機、收錄音機的發明,佔據了多數人的日常生活時間;新媒體隨著個人電腦、手機相繼問世,達到顛峰,廟口文化日漸式微。
  莊老師,微捲烏髮下有張嚴肅的方臉,載著一副無框玻璃眼鏡,嚴肅中見斯文。一開麥,一口親切流利的台灣話,拉近與觀眾間的距離。
  普濟殿的許顧問,低頭悄聲問我:「什麼叫自媒體?」
我簡略說明:「就是現在網路臉書!」
  許顧問靦腆地說:「我這歲數的人,應該坐下來聽聽,了解一下什麼是現代自媒體。」
  「部落客bloger、Youtuber、臉書粉絲團、臉書社團,都叫自媒體,也是所謂的第三媒體,是及時的網路媒體。」莊老師臉上略顯失望之情,「這是一個媒體失效的年代,真正的新聞是來自地方,新聞不怕長只怕沒內容。」
  一語點穿當今媒體的八卦新聞,也可當頭版。欠缺地方性新聞,一個海洋之島,城市與城市,明明相鄰相近,卻不知對方正在發生什麼事?地方上乏人為在地發聲。
  「個人臉書是一個很重要的履歷表,」莊老師舉了幾位年輕人,利用自媒體,成功創業的精神來跟我們分享,「這群年輕人很拼,他們都不到三十歲,有想法,獨立自主,在網路媒體行銷有創意、特色,更有『撇步』,成功之前付出的努力不可懈,不可少!」。
  楊虔豪,是華人世界第一位駐韓獨立特派員。林芳如,以公民記者的身份考上清華大學榜首。林育萱是位返鄉青農,為了翻轉他人口中:「沒出息的人,才會回鄉種田。」利用影像吸收新知識,品牌行銷,成功闖出一條農業新路。視網膜Retina,成立中央眼球電視台,節目的「梗」以反諷為主軸,迎合現代年輕人的口味。王浩宇,以中壢人粉絲團,善用媒體來做選民服務。
  莊老師提了一個實踐經驗:「二○一六年十月中,澎湖離島舉行第二次博弈公投,我帶著一群外藉兵團偽公民記者進駐當地採訪,以正反方進行實戰經驗,打一場新聞戰,並與『報導者」合作,同步刊登。」投票結果,以懸殊的差距,反賭方大勝,否決在地設觀光賭場。
  澎湖家鄉的親戚朋友,為了此次公投,不知打了多少通電話?催促遠在台灣本島的家人,一定要回鄉投票「自己的島嶼自己救」。姪女與外甥女遠在北部工作,今對攸關家鄉的環境,寧願花近四千元的機票錢,也要回鄉投下神聖的一票。現代年輕人,投入公民公共參與,我以他們為傲。
我深深一鞠躬,表達對莊老師的謝意,感謝他為我的家鄉盡份心力。身為一位遠方遊子,原鄉有我們濃濃的鄉愁與依戀,為了生計,不得不遠走他鄉,離開家人及自己成生長的地方。但,我們總希望原生的家鄉,會以原貌,展開雙臂迎接我們回家。
  Q&A時間,我率先提問:「土道公民寫作社成立七年,在吳茂成老師的教導下,我們這些寫手,也可算是位在地公民記者了。但,我們該用什麼管道,讓更多人知道土道公民寫作社,在地方做些什麼事?」
  莊老師建議:「跟其他網路媒體互相支援,自媒體在地串聯才有力量。」「文章內容要有亮點、不吝分享,尋找適當平台傳播,兩者相輔相成,才能傳播得更快更直接。」
夜色漸深,莊老師為今夜的講座總結:「希望透過新聞傳播力,串聯在地人事物,讓在地文史及文創活力,透過組織經營被看見,創造在地活動之生命力。」
  今晚來聆聽講座的台南鄉親,一半以上是有歲數的長者。結束後,幾位婆婆媽媽交互接耳:「長知識了,原來自媒體時代已來臨,阮還活在過去,阮要趕快返去茨裡,跟我的囝仔分享今暝講座!」
  當傳統廟口遇見現代媒體,讓台南鄉親,碰撞出一副新頭殼的火花來!
文章贊助累積金額:NT$0

回應

我要贊助

好文章需要您的支持
新聞編號
1266
新聞標題
當傳統廟口遇見現代媒體
記 者

贊助者資料填寫

姓 名
手 機
E-mail
贊助金額
取消